“周祖陵”位于慶城縣東山之巔,故山名為“周祖陵山”。每當季春夏初,杏嵌芳蕊而柳吐青煙,花香襲人,林韻醉客,游者遣懷寄興,流連忘返;時至暮秋初冬,紅葉未落而白雪初降,雁鳴山莽,風撼林梢,更覺天高地迥,宇宙之無窮。
明代文壇前七子魁首慶陽人李夢陽詩云:“慶陽亦是先王地,城對東山不窋墳?!痹娭兴浴安环敗保粗冈嵊趹c城東山的周代先祖,為黃帝玄孫、帝嚳之孫、后稷之子,時任夏代農(nóng)官。太康政衰,不重農(nóng)耕,不窋失官而奔于此,教民稼穡,務農(nóng)課桑。其子鞠陶、其孫公劉,承前啟后,發(fā)揚光大,歷14代傳至文王、武王,興周伐紂,始鑄就800年周室基業(yè),史稱“周道之興自此始”。
據(jù)出土文物佐證,陵園建筑歷代均有興建,且數(shù)千年香火不斷,自古為文人騷客吊古懷今、登臨覽勝之地。
觀光陵園,有兩條道路可直達其境。一條由嶄山灣處東折沿盤山油路,可乘車直達陵園后門;一條從城區(qū)街道向東,跨柔遠河至李家后溝,沿山路到達周祖陵山腰808級石階前。以巨石雕琢的臺階,宏偉壯觀,氣勢磅礴,象征著808載的周室王基。石階時而平緩,時而陡峭,寓意世事盛衰興替、變化無常。沿石階而上,攀越道旁“歸秦”、“七雄”、“五霸”、“東始”等石刻標志,直至“鎬洛橋時,游人已越過了寓意東周514年的臺階;至此稍作小憩,接著緊意“西結”、“中發(fā)”、“周興”象征著西周294年的石階后,即達山頂陵園。
陵園山門為一座3間4柱牌坊式建筑,上刻“肇周圣祖”4個大字。肇者,始也;圣者,神也,四字的意思自明。左、右坊柱上有聯(lián)文:其一是“望天門三皇五帝周祖名峰群仙聚會,思慶州岐傅李米人杰地靈萬眾來朝”(上句是說“三皇五帝”及這些圣人都來周祖名峰聚會;下句是說:岐伯、傅介子、李夢陽、米萬鐘這些歷史名人都誕生在這里);其二是“絕頂始知世外境,憑欄一望古令天”。
山門的兩邊,左為鐘樓,上懸一尊銅鐘,樓聯(lián)是“晨鐘警人長志,暮靄促我惜分陰”。右為鼓樓,上立一面大鼓,樓聯(lián)是“烽煙當年驚夜月,鼓角而今頌升平”。
穿過山門,便是一片平坦的院落?;ㄏ悴荼?,風光旖旎;殿宇環(huán)合,儀偉森然。院內以其獨特的文化底蘊,雅而不凡的氣勢,給人一種深沉、悠遠的啟迪。
周祖大殿位于山門子午線盡頭,殿宇為廡頂式建筑。面闊五間,回廊寬敞;琉璃脊獸,雕梁畫棟;莊嚴肅穆、宏偉壯麗。大紅明桂上的聯(lián)文是“九萬里洪荒自伊以來教民稼穡文明始,八百年江山以此奠基吊民伐罪盛衰終”。殿前坡臺“御路”,鐫刻浮雕蟠龍八盤,活靈活現(xiàn);兩旁雌雄石獅護殿,蔑視邪惡。殿內正面彩塑不窯、鞠陶、公劉神像3尊,寶相巍巍堂堂,神妙莊嚴,令人景仰。東、西兩壁各塑肇周先祖慶節(jié)、皇仆、差弗、毀俞、公非、高圍、亞團、公叔祖類、古公亶父、季歷10尊造像,神采各異,栩栩如生。
出門向右折行,眼前為長方覆斗形周祖陵。陵周用方磚砌筑,陵頂芳草姜萋。陵前面南建有碑亭,亭前兩旁有“太牢”、“少牢”石雕祭品。亭內碑陽大書“周祖陵”3字,為原國務院副總理、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耿隧題寫;碑陰刻“祭周祖文”。每當游人來此,均不由自主地朗誦道:
嗚呼!赫赫先祖,不窋賢良,太康失政,遷居慶陽,復稷之業(yè),史著昭彰。奠農(nóng)耕初基,啟戎狄洪荒。鞠陶公劉,三代嗣響,時序其德,祖業(yè)宏揚……
由碑亭前行偏左,為“覽鳳亭”。駐足亭內,極目遠眺,層巒朝蜓,莽塬疊嶂,林木蔭翳,群花爛漫,風景優(yōu)美如畫;俯視鳥毗,青山圍廓,綠水環(huán)城,雉堞千尋,廣廈萬間,氣象似騰蛟起風。一陣清風迎面拂來,頓覺生念俱消,心情舒暢。
覽鳳亭之東過子午線,為雙重翹檐的八卦享。亭內以青石刻有周文王的后天“八卦圖”,重現(xiàn)了文王演八卦、周公作爻辭的輝煌歷史。1995年重修周祖陵園時,于今八卦亭附近出土了有代表性的二百多件文物。它的發(fā)現(xiàn),將周祖陵存在的真實性和祭祀周祖的歷史向前延伸了近三千多年。
沿八卦亭向東數(shù)十步為五開間仿古式周王殿,內塑有彩繪的西周、東周三十八王像。
周王殿南北有碑廊,內刻歷代名人詩詞、文章和今人題詞墨寶。書法精湛,各領風騷。南有雕梁畫棟的棲鳳亭及鑒亭。
周祖陵森林公園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,優(yōu)美的建筑風格,卓而不群的文化底蘊,與眾不同的自然風光而聞名遐邇,成為隴東人民向往、游覽的勝地。